子疾病 子路请祷 子曰 有诸 子路对曰 有之 诔曰 祷尔于上下神祗 子曰 丘之祷久矣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关键词:论语,述而第七
解释翻译[挑错/完善]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这一章是讲夫子有一次生了重病,这个疾病的疾,是相当严重的病。子路就『请祷』,什么叫请祷?根据《论语集解》包咸注,包咸是东汉的经学家,他批注说,「祷请于鬼神」。就是子路向鬼神祷告请求,保佑夫子赶快恢复健康。『子曰:有诸』,根据「《集解》周生烈曰」,《集解》是三国时代何晏所著,他引的同时代的人周生烈的话,周生烈也是魏朝,就是曹魏魏文帝时期,那时候在世,历史上对于他的生卒年月已经不详了,他做过官,他也批注这些经论,周生烈讲,「言有此祷请于鬼神之事乎」。夫子说「有诸」这个诸字,是「之乎」两个字的合音,这是在古文里面常用的,「有诸」就是「有之乎?」,之是代词,乎是一个疑问助词,有这个事吗?就这个意思,有什么事?有此祷请于鬼神之事。子路向鬼神祷告请求,夫子说有这个事吗?
『子路对曰』,子路回答了,『有之』,是有的,他引了『诔曰』。在《说文解字》里面这个「诔」,《说文解字》里他引用了《论语》的这一句来讲这个诔字,「讄」它这个写法是言字旁、三个田字,也是念讄(音磊),两个字同音,但是不同义。现在我们看到的诔,「是累举死者生前的事迹,以定其谥号」,是讲这个意思。这个诔字的意思,就是给他总结总结,一个人死了,他生前有些什么事迹,然后给他定谥号。谥号是人死了以后,给他的封号,这是讲诔。另外那个讄字呢?「讄者是为活人累叙功德,求福免灾」。这个讄,《说文解字》里面讲《论语》这一章是讲这个讄字,用的是这个讄,这个讄是对活人的,前面那个诔是对死人的,这是对活人来讲给他修点功德,给他求福消灾,这个意思。根据《论语》这一章的意思,应该是用后面一个讄。虽然写是写这个诔字,实际上意思来讲,还是用言字旁、三个田字那个讄比较更为贴切。所以雪公,李炳南老先生他就把这个解释成通假字,这个诔是通那个讄字。因为子路是为夫子在那里求神修功德,给他祷告回向!这个诔字大概当时确有这样的一种文。
子路他举出这个文来说,『祷尔于上下神祇』。这个尔字当你字讲,就是为你来做祈祷,这是一种说法,当作你字讲。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尔字做语气助词,没有意思,就是「祷于上下神祇」,雪公讲这个意思更为好。为什么?因为弟子对老师不应该直接称呼你,用你、用我这些词跟老师相称呼,这都不够礼貌,不符合礼。所以这个尔应该属于语气助词,更为适合于子路的口气。
这里顺便提一句,学生跟老师不称你我,该怎么称?应该称,你看这里讲夫子,夫子就是老师,过去人称夫子,现在称老师。所以对老师不要说你怎么怎么,应该说老师怎么样怎么样。称自己呢?称自己最好是称自己的名字,或者是称弟子、学生,这都可以。譬如说我对恩师讲话,我就自称弟子,「弟子今天讲《论语》,讲到第三十四章」,我向恩师报告,我不用说「我今天讲《论语》,讲到第三十四章了」,不是这个意思,不能这样讲;向师父汇报,不是说向您报告,不能这样讲,这都是师生之间的礼仪。或者是直称自己的名字,说「茂森今天在摄影棚讲《论语》」,直呼自己的名字,这也是尊敬的称呼,尊敬对方。
你看《论语》里面,或者是其它的典籍,我们都看到,最明显的《孝经》里面,曾子在老师旁边事奉,老师问他问题,他自己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是自己称自己名字,他叫曾参。他不是说,「我并不聪敏,我怎么能知道?」他不是这样讲。所以自己称呼名是最谦恭的称法。在古代有名、有字,别人称你,那是称你的字;自己称自己称名,这是谦恭。老师和父母称你称名,其它人不准称名,直接称你的名是对你的大不敬,连皇上都不能称名,只能称字,这是常礼。所以这个尔字,应该当作语气助词更为贴切。
子路在这里讲,「祷尔于上下神祇」,上下就是天地,天神地祇,祇就是地神,它是有出处的。所以子路说,「我为您来求福、消灾」,这有出处。夫子当然他问这个话,那我们想是他已经病好了才问子路,子路跟他讲说我们为您祈祷,子路告诉他说这也是有出处的,讄辞上讲向天地神祇祈祷。底下,『子曰:丘之祷,久矣。』你看,夫子在这里自己称自己的名,他叫孔丘,他自称丘,「我已经祈祷很久了」,或者说「我很久就在祈祷了」;换句话说,「哪里是等到病的时候再祈祷?我一直都在祈祷」,就这个意思。
孔子为什么说这个话?在《雪公讲要》里面,把这意思给我们讲出来。他说孔子平时言行纯善,决不会违背天地神明,所以做每样事、每一个动作就好像祈祷一样,所以他讲我已经祈祷很久了,我天天在祈祷、事事在祈祷。可见得孔老夫子他心目中的祈祷是什么,自己能够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做一个善人,这是真正的祈祷!那你即使是不明着说跟天地鬼神祈祷,天地鬼神都护佑你了,你是个善人。假如我们自己不善,言行不善、心地不善,到了有事,然后去求天地、拜鬼神,这样的祈祷有用吗?没有用。你再听听他祈祷什么,祈祷自己升官发财,都是为自己自私自利打算,天地鬼神哪里会接受这样的祈祷,他拿着东西去供养天地鬼神,岂不是有点像贿赂?天地鬼神都是正直的,哪里会接受贿赂?所以我们知道平时要是不能够断恶修善,临事的时候自私自利而去祈祷,满足自己的欲望,那叫亵渎神灵。不仅没有用、没有功德,反而有罪业,这叫亵渎。所以要像孔子那样,平时要做一个正人君子,处处大公无私,只想着天下苍生,仁慈博爱,这样自然感得天地神灵的护佑!你不去求,他们也护佑你,所以孔子很自信,「丘之祷,久矣」。
我们又会问了,那为什么孔子还会患重病?既然他已经很久都在祈祷,他又是这么样的大善人,天地鬼神也应该护佑他,为什么他还得重病?这个就要归于天命。什么叫天命?实际上就是因果。这个因果不一定是这一世,还有前一世,生生世世。这一生虽然是言行纯善,但是过去生中可能有造作不善,不善的因在这一生遇到缘成熟,就会结恶果。正如释迦牟尼佛,当年他本人也有三个月受马麦之报!马麦之报也是没有粮食吃,人家给他点马麦,这是马的饲料。佛和弟子们也只能吃马麦,佛在经里讲了这是什么?过去生中有这个因,说在久远劫前,释迦牟尼佛跟这些弟子们是一队外道的修行人,遇到了佛教比丘到皇宫中去接受供养,大概僧团里面有一些比丘生病没办法去应供,这些比丘接受了皇宫供养之后,把饭菜端回来。走在路上遇到了这群外道修行人,闻到那个香味很香美,就心生嫉妒,口里骂他们,说「你们这些人还配吃这么好的饭菜,你们只配吃马麦」。首领骂,底下的随从跟着骂,骂那些修行人吃马麦。结果一直到他成佛了,这一生要受三个月吃马麦的报应,佛带着这些弟子们都吃马麦。
所以都是有因果的,这个因果就是天命。夫子讲天命,佛家讲前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都是前生所造的业注定的。孔老夫子本人也是这样给我们示现的,你看他有陈蔡绝粮,他也没有粮食吃,连马麦都没有,那时候饿得半死。但是,圣人在这样的患难当中,他能够不为穷困而改节,这是他难能可贵的地方。凡人在这种境地上,他会怨天尤人,他会改变气节;圣人不会,坚守正道,死守善道。所以得重病,重病也没关系,还是正心诚意,不违君子之道,「无终食之间违仁」,就是吃顿饭的工夫,这么短的时间都不违仁,不会违背仁的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夫子做到了,有病还是一样力行仁道。
夫子的弟子伯牛也是得重病,夫子握着他的手,也在那里慨叹,说「命矣夫」,这是天命。这说明什么?这是前定。这一生他虽然是善人,可是前生不善的因,现在起现行了,他受报,那没办法。但是圣人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不会惧怕,勇者无惧。他惧怕什么?惧怕再犯恶因,所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儒家讲圣贤,他畏惧是造恶因,知道造恶因将来必有恶报,他害怕这个,所以他就不造恶因。凡人正好相反,造恶因他肆无忌惮,可是得到果报来临的时候,他就害怕,害怕也没用。
像夫子他接受果报的时候,仍然泰然自若,你看看他在陈蔡绝粮的时候还弹琴、还唱歌,还能说出「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样的话,鼓励弟子们。兰花长在深山老林里面,没人用它、没人欣赏它,它还是自己吐露芳香,你看,自得其乐。他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跟佛在世的时候,佛和弟子们都是一样,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过着最贫贱的生活,法喜充满。所以,我们从这里去体会圣人的心境。这一章给我们提示的是,祈祷该怎么祈祷?最重要的是自己真正修身,那才是祈祷,心不是向外去攀求。有病,病属于业障,业障要忏悔。忏悔业障,这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之一。忏悔没有别的,就是后不再造,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业障就忏除掉。
蕅益大师解释说,「可与谈三种忏法。」可与谈,是与谁谈?谁要是明了了这一章的真实意,就可以跟你谈了。谈什么?三种忏法。这忏法是忏除业障、罪障的方法。一般人都希望忏除业障,学了佛的人特别是,常常去拜忏,为的是消除业障。业障忏除了没有?他也答不上来。再问问他,什么叫业障?他摸摸头,也答不上来。业障都不知道是什么,你怎么个忏法?当然忏不了。业障我们要晓得,在造作的时候叫事,造了之后的后果叫业,造的时候是事,后果是业。事业,事是正在造作,业是造作之后的后果。这个后果如果不善,就产生了障碍,障着什么?障你的智慧,障你的福德,障你开悟,障你见性,障你成佛,这都叫业障。所以明了了什么是业障,要忏除,最重要的知道,这事不能再造了。过去因为无知,所以造了杀盗淫妄种种恶业。过去也是无知不懂,现在明白,不能再造那些恶业,放下了。放下了,你的业障才能消除。所以忏悔重要的叫后不再造,以后不能再造,不仅身不能做,口不能说,连念头都不能想,完全跟恶业隔离。
具体而讲,有三种忏法。这是出自于「金光明经文句记」,这是解释《金光明经》的,卷三里面讲到「略称三忏」,讲了三种忏法。「即:一、作法忏悔,略称作法忏,依律之作法而行忏悔。」作法就是依照规矩,依照戒律所制定的方式来进行忏悔。佛当年制定的这个戒律是发露忏悔,自己有犯了过失,造了罪业,把自己的这些过失、罪业讲出来,不能够覆藏。这是有一定的做法,请大众来帮助我,我能够有这个机会向大众发露。还有一定的仪式,譬如说身有礼拜、有瞻仰,口里有唱诵,心里头有观想,观想佛菩萨的圣容,身口意都做殷勤忏悔,把过去的、现在所做的罪业忏除掉,这是作法忏悔。很多佛事当中,你看三时系念里面,三时里头都有忏悔,那时候就是作法忏悔。只要用真诚心去做,就能够达到效果。
第二个忏叫做取相忏悔,「略称取相忏,又作观相忏悔。即观想佛之相好等,以为除罪之忏悔。以上两忏均属事忏」。这是第一个作法忏,第二个取相忏,都属于事上来忏。取相就是观想,观想是取相,观那个佛相。因为佛是无垢大圣,一切的罪业都消净,没有丝毫染污。所以我们观想佛那个相好、庄严,修善根,除自己罪业。要知道罪业从心而起,所以忏悔也是要在心上来忏,都是在我们自己念头上下功夫!我们造作罪业的时候,就是因为有恶念,念头不清净,有贪瞋痴慢疑这些恶念。所以造作了这些事,留下的是这种恶业的印象,印象佛法里面称为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将来遇到了缘会起现行,那就形成果报。所以罪从心起,还得将心忏。现在观想是不再想那些罪业,只想着佛。所以忏悔,很多人误以为自己造了这个罪业,在佛菩萨面前重复把自己所做的罪业一五一十的再说一遍,你看这说一遍的同时,你的念头上又造一遍,口里又造一遍,过去身造,现在口造、意造,身口意不断的在重复,那个业是愈来愈深。印象愈来愈深刻,你怎么能忏除掉?那不是真正的忏悔,应该把那个念头放下,所以用观相的方法。所以这个发露,发露忏悔是自己说,说一遍就好,那是对大众,向大众承认错误,表态下决心改过自新,以后就不再造了,想都不去想它了。要想就想佛相好,念阿弥陀佛,这是真正的忏悔,事上忏。
第三种叫无生忏悔。「无生忏悔,略作无生忏。观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之忏悔。此属理忏」。这个需要用智慧,明了实相之理,实相是讲自性,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所生,《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所现、所变的都不是真的,都是虚幻的。罪业呢?罪业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它也是虚幻的。罪的体就是我们的念头,念头剎那在生灭。弥勒菩萨讲的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念头,那念头生灭太快速,你这第一念起的是罪业的念头,你要把它改了,第二个念头不再想罪业了,罪业就没有,随着你第一个念头已经消逝。所以有一句偈子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业就亡了,那个心就是念头,念头灭了,罪业就跟着消失,不再去想它,忘了。「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真正的忏悔,念头也灭了,罪业就消了。不再去想它,过去永远过去,你想再抓回来都不可能,就让它过去。最重要是当下这一个念头,再也不重复以前的罪业,这念头保持纯净纯善,这个是真忏悔。
所以念罪体无生,罪体就是念头,念头本自不生。你说念头从哪生?怎么生?谁去生出来的?念头现在哪?你找不到。弥勒菩萨讲不可执持,念头你不能够去执着,也不能够去把持它,你留不住,剎那剎那所生灭。所以我们何必让那个罪业的阴影,影响我们当下的念头,不要去想它,那个罪跟念头一同就没有了。所以那个罪是虚幻的,不是真的,你不能把它着实。着实了,你永远去不掉它。其实,着实了,它也是非实。只是我们自己的执着,被它的阴影控制住,现在把它放下。如何放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你刚要想到这个罪业,刚要产生内疚的时候,立刻提起阿弥陀佛,不去想它。那个过去的我,已经死了,已经消逝了,再也回不来,现在我是一个新人。这个忏悔是最究竟的忏悔法门,这叫理忏。理是你真正通达、明了实相之理,你这个忏悔最彻底。所以当下念头一转,你就成圣成贤,夫子讲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现在要成圣成贤,当下就成就。你心里还夹杂着我过去做这么多罪业,我不能成圣成贤了,你还夹杂这个念头,那你真的就不能成圣成贤了。因为你还不欲仁,你所欲的、所想的是过去的罪业,不是仁、不是圣,那个罪业怎么能消?
所以忏悔无论现在我受的是什么果报,我是念念不离善,像《十善业道经》里面讲的,「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你不要思惟观察恶法,不要思惟观察罪业,不要。常念是心上真有,思惟是想着,观察是做着,身上造作的,身口意所造的全是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不能够容任何不善夹杂在念头当中,不容任何阴影影响我现在,我只一味行善,投向善一边去,与恶绝缘,这个就是真正的忏悔。所以孔子在这里也给我们暗示,他现在有疾病,他不再想过去怎么样怎么样,现前有这个果报,只是受,酬业而来,消自己过去的恶报。可是,我当下念念为善,念念行仁。
【评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注释出处[请记住我们 古诗文网 www.gswen.cn]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
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
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诔》:音lěi,祈祷文。
神祗:祗:音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