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
-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途中风风雨雨吹送一片孤帆,转眼间抛却开骨肉亲人故乡家园。奉劝爹娘莫要一味地悲泣和思念,老人啊不要总是对女儿担心惦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从古至今穷困还是富贵都是命中有定,人们的聚合分离怎么会没有机缘?从今以后女儿与你们分居异地啊,咱们只能各自保重互祝平安。我走了,爹娘啊,您不要把我挂牵! -
一帆:贾探春远嫁。抛闪:抛弃、撇开。闪,撤。
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悬念:思念。
穷通:穷困和显达。缘:因缘。
奴:古代妇女自称。
牵连:心里牵挂惦念。
- 背诵
-
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
…展开这是曹雪芹用探春口吻写的曲子。诗中抒发了探春远嫁与骨肉亲人分离之悲愤。
上片“一帆”两句,是说探春在风雨之中,远嫁海外,与骨肉亲人分离。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现象,而且指探春远嫁时的政治背景,那就是贾府贵族家庭的分崩离析,探春的理家失败。她的出嫁不是在笙歌笑语中出门,而是冒“雨”顶“风”而去,因而情绪悲凉,调子低沉。这就为全曲定下了悲愁的调子。“恐哭”三句是说,远嫁海外是很悲惨的, 但又不敢痛哭,害怕有损年迈双亲的躯体,于是,只能告慰爹娘别把女儿挂念。这三句,有强作欢颜之意,也反映出探春矛盾痛苦的心情。
下片“自古”四句,是告慰爹娘的具体内容。远嫁有如生离死别的悲惨,这对于出身名门贵族贾府的探春来说,只能用命运来解释。人生穷富离合均由命中注定;分别远离请各自多保重。最后两句,是告别时的言词。这两句,是离别语词的反复咏唱。但“奴去也”一声,却加重了分别时悲惨的情调。
探春虽属庶出,但却是封建贵族贾府中仅次于王熙凤的理家能手,被认为是“末世英才”。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曾为整治贾府内的上尊下卑,为保贾家的显赫地位而出谋划策,是小说作者曹雪芹塑造的企图“补天”的“英才”。但是,现实教育作者,使作者赋予她不配有的好命运,使探春“补天”的企望落空,而且远嫁海外,成了生离即死别。
作者对探春寄予了过多的同情,使全曲充满了凄凄戚戚的情调。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末世,必然走向灭亡,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再多几个探春,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曹雪芹对探春的过多同情,正好反映了他的阶级的局限性,而他用“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去解释探春的结局,也说明了作者世界观中存在着封建迷信的消极因素。
折叠 -
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写在了“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这两组结构完整的组诗是“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小说这一回,主要借由警幻仙子揭露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其中分骨肉这支曲子是揭露贾探春命运的。
-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少年时期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雍正(1722—1735)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家产抄没。乾隆十五年(1750)左右迁居北京西…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原文,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翻译,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赏析,红楼梦十二曲——分骨肉阅读答案,出自曹雪芹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qVXdNVGs1TlRVeQ==.html
诗词类别
曹雪芹的诗词
- 《无题(珍珠如土金如铁)》
- 《杏帘在望》
- 《红楼梦十二曲——终身误》
- 《咏红梅花得“红”字》
- 《香菱咏月(其三)》
-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袭人》
- 《琴曲四章》
- 《金陵十二钗正册——巧姐》
- 《赞林黛玉》
- 《第十七回回前诗》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