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潘季驯传》原文及翻译
-
原文:
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九江推官。擢御史,巡抚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临代去,疏请饬后至者守其法,帝从之。四十四年,由左少卿进右金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朱衡共开新河,加右副都御史。寻以忧去。隆庆四年,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理河道,塞决口。明年,工竣,坐驱运船入新溜漂没多,为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万历四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明年冬,召为刑部右侍郎。是时,河决崔镇,黄水北流,清河口淤淀,全淮南徙,高堰湖堤大坏,淮、扬、高邮、宝应间皆为巨浸。大学士张居正深以为忧。季驯以故道久湮,虽浚复,其深广必不能如今河。议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又:“淮清河浊,淮弱河强,河水一斗,沙居其六,伏秋则居其八,非极湍急,必至停滞。当藉淮之清以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入清口,以敌河之强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季驯之再起也,以张居正援。居正殁,家属尽幽系。季驯言:“居正母逾八,旦暮必殁,乞降特思宵释。”御史李植动季党居正,落职为民。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复荐,遂起季驯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明年,黄水暴涨,冲入夏镇坏田庐,居民多溺死。季驯复筑塞之。季驯凡四奉治河命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增筑设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埽综理纤悉积劳成病 三疏乞休,不允。二十年,泗州大水,城中水三尺,患及祖陵。季驯谓祖陵王气不宜轻泄,议不合。都给事中杨其休请允季去。归三年卒。
(节选自《明史·潘季驯传》)
译文:
潘季驯,字时良,是乌程县人。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朝廷授予九江推官。升御史,担任广东巡抚。推行“均平里甲法”,广东当地百姓十分便利。嘉靖四十四年,由左少卿升右佥都御史职位,全面管理河道。与朱衡一同开挖新河,加官职右副都御史。隆庆四年,黄河在邳州、睢宁决堤。起用潘季驯恢复原来的官职,再次总理河道,堵塞决堤的口子。第二年,工程竣工,因为潘季驯指挥运输船只进入新溜的时候漂没了很多船只,被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罢官。
万历四年的夏天,再次起用为官,巡抚江西。第二年冬天,召入朝廷授予官职做刑部右侍郎。这时,黄河在崔镇决堤,黄河水向北流淌,清河口淤塞积淀,整个淮河水道向南迁徙,高堰湖堤损坏严重,淮、扬、高邮、宝应之间都是洪水。大学士张居正深重地认为这件事非常忧虑。河漕尚书吴桂芳奏议恢复原来黄河旧水道,而总河都御史傅希挚想要堵塞决堤黄河口,束水归漕,两人奏议意见不一致。适逢吴桂芳死,万历六年夏天,任命潘季驯凭借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的身份代理河漕尚书。潘季驯认为原来黄河水道因时间久远而湮没,即使疏浚修复,它的深度宽度一定不能象现在的河道,奏议修筑崔镇用来堵塞决堤的口子,修筑遥堤用来防溃堤决口。又说:“淮水清澈黄河水浑浊,淮河水弱小黄河水强大,黄河水一斗,黄沙占居其中的六成,黄河夏秋之间黄沙就占居其中的八成,没有极其湍急的河水,一定到时候河水停滞流淌。应当借助淮河的清澈流水来冲刷黄河的浑浊流水,修筑高堰约束淮河水进入清口,来抵挡黄河水的强势。让二水一并流淌,那么入海口自然就疏浚。就是吴桂芳新开的草湾河,也可以不再修整治理。”遂分条上书六件事,皇帝下诏像奏议那样(实行)。
两河工程建成,升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潘季驯的再次起用,是因为张居正的引进推荐。张居正死亡,家属都囚禁。李植于是弹劾潘季驯党羽庇护张居正,潘罢官成为平民。万历十六年,给事中梅国楼再次推荐,于是皇帝起用潘季驯作右都御史,任为总督河道。从吴桂芳以后,河漕都全面管理到这种情况下再设置专门官职。潘季驯共四次接受治理黄河的使命,前后有二十七年,熟知地形的险阻与平坦。增加建筑设置防备的措施,设置官署建造水闸,下面涉及木、石、桩、埽,总揽管理细致而详尽,长期工作劳累过度而生了病。三次上疏自请辞去官职,没有允许。万历二十年,泗州发大水,城中水三尺深,水患涉及到皇帝先祖陵墓。潘季驯说先祖陵墓的帝王之气不应该轻易地泄露转移,可是巡抚周寀、巡按高举说周家桥在祖陵后面一百里外,可以疏浚,意见不相一致。都给事中杨其休请求朝廷允许潘季驯辞官归去。潘季驯归家三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