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 十年易;立人 百年难-国学知识
-
母亲怀胎十月,生下来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婴儿,俨然一只幼兽。
从走路到说话,从穿衣到洗澡,从吃饭到刷牙,事无巨细都要手把手地教。
成长
你眼睁睁的看着他,从一个十几斤小娃娃,在你的脚边爬来爬去,后来慢慢地在你腿边奔跑顽皮,一眨眼,他的额头竟然隐约到了你的肩膀了。
以后的日子里,他的眉头会渐渐的超过你的额头,他的臂膀慢慢比你坚实有力。
这,真是一个奇迹。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叫成长,这其中漫长的过程,叫教育。
教育有多难?
你听那几个小时就要闹腾一次的婴儿车,你看那贵得要死的学区房,你看那眼花缭乱的辅导班,你看青春期里那倔强的神情。
这真是一个艰难的故事。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立人”。
一、立人在形,更在心
一个人懂得安身立命的道理,并且终身践行,这才算“立”起来了。这些是分数、学区房、辅导班所不能给予的。
立人在心
钱理群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天天来上他的课,每节课都认真听课,课下夸老师课讲得好,好在哪里也说的头头是道。老师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心中欢喜。可后来这个学生找他要了一封去国外某大学读书的推荐信,推荐信拿到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学生。很显然,老师被利用了。钱理群先生把这些有着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低人品的人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的成绩很好,他们的学历很高、甚至他们的能力也很强,但是又如何?他们只是更擅长利用规则以及人性的弱点达成自己的私利而已。
这样的人,于国于家,又有何益?
所以《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孩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教育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比教育孩子学习文化知识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立人在形,更在于心。
二、富贵三代,书香世家
古人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要以道德传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依靠品德来传家的,能延续十代以上,靠耕读传家的,稍微差一些,依靠富贵传家的,不会超过三代。
孔夫子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凭借弟子整理的一册《论语》,外加孔子本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品格,孔氏传家两千多年。
中国60年代上山下乡的时候,很多书香传家的青年,在劳作之余还在学习文化知识,1977年高考一恢复,这些青年马上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前几批考上高考的青年学子,有我们熟知的王小波、张艺谋、外交部的王毅,如今都是国家各个领域里最顶尖的人物。
财富本身有很大的流动性,清代的胡雪岩啊、乔致庸,虽然个人集聚的财富很多,但是随着时代更迭、社会变迁,这些财富都慢慢散去。如今社会更是这样,马云说要把阿里巴巴做成一家102年的公司,这就已经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了,要想把财富或企业传几世,简直太难了。
财富会溜走,但是人的品格、能力却很难溜走。所以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是却总有“书香世家”,就是这个道理。
三、共同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
有句老话讲,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学习永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保持一种终身学习的自觉。胡适也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共同成长
钱钟书和杨绛都是著名的学者,杨绛讲他们对阿瑗的教育时说,我们也没刻意的教她读书,她看着我们两个看书,自己也就学着看书,逐渐养成了习惯。
这个温馨的家庭,每个人一本书,各自看着各自的书,就这样一起进步成长。钱瑗长大后担任北师大英语系的教授,为人正直,爱护学生,深受学生爱戴。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
如今这个时代里,知识呈现出一种爆炸增长的姿态。过去很多人说两代人是指的是两辈人,但是如今,同为90后,90年和95年的思想观念就差了很大一截。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的代沟也越拉越大。
在子女的教育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你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接受最新的知识和理念,他们回到家里之后,却发现无法和父母对话,他想和你聊大数据、云计算,你却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因为无法沟通,家长往往就被挡在了成长的门外。而漫长的成长之路上,孩子的身边自此缺少了最重要的父母的陪伴。
一个人总是没有一群人走的快。
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健身,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
唯有在共同的成长中,孩子才可以获得情感、社会道德、人生价值、待人接物全方面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能够“立”起来的人。唯有共同成长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