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石牧牛
-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野外。野次小峥(zhēng)嵘(róng),幽篁(huáng)相倚绿。
峥嵘:山高峻貌。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这里代指竹子。阿童有尺箠(chuí),御此老觳(hú)觫(sù)。
阿童:小童儿。这里代指小牧童。箠:竹鞭。御:驾驭。觳觫: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lì)角。
砺角:磨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残:损害。 - 背诵
-
题竹石牧牛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此诗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展开这首诗是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前两句“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咏苏画竹石,野外有块小小怪石,石边有一丛翠竹。“峥嵘是山石嶙峋的样子,借代怪石。
三四句“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咏李补人牛,牧童手持三尺鞭,骑着头老牛。“觳觫”是牛恐惧貌,语出《孟子·梁惠王》,借代老牛。更 多内“老觳觫”与“小峥嵘”在字面上遥相映带而成趣,带有浓郁的书卷气而语气亲切有味。
后四句“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是观画有感,因为竹石野趣可爱,而人牛生动逼真,所以诗人不禁对画中牧童打起招呼来——这石头我太喜欢了,别让牛角磨擦损伤;更不能让牛打架,践踏了丛竹——这丛竹我也一样喜欢,语用韩愈“牧童敲火牛砺角”(《石鼓文》)李涉诗“无奈牧童何,黄牛吃我竹”(《山中五无奈何诗》)。句调则仿李白《独漉篇》:“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厚竹薄石,以石坚于竹故云耳。
诗于题外寓取风趣,是否还有别的寄意?论者认为,山谷出于拳拳公心,婉言奉告当政者不要搞宗派斗争,把好端端的局面弄糟。这样说,诗人就是从画而联想到真人真牛,再用喻当时执政的人,而托于“戏咏”了。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比兴办法,这样写就可做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就诗而言,也更加曲折有味。《竹石牧牛图》乃苏李合作,苏画李补,甚有意趣,加上黄庭坚作诗题字,可谓四美。
折叠 -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黄庭坚与苏轼、李公麟同在京。苏轼与李公麟多次作画,黄庭坚题了好几首诗,这首是最出名的一首。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题竹石牧牛原文,题竹石牧牛翻译,题竹石牧牛赏析,题竹石牧牛阅读答案,出自黄庭坚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6UTFORFUxTVRBMA==.html
诗词类别
黄庭坚的诗词
- 《次韵答少章闻雁听鸡二首》
- 《观化十五首》
- 《题李亮功家周昉画美人琴阮图》
- 《发白沙口次长芦》
- 《次韵舍弟喜雨》
- 《阮郎归·盈盈娇女似罗敷》
- 《和答孙不愚见赠》
- 《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
- 《次韵元礼春怀十首》
- 《南楼画阁观方公悦二小诗戏次韵》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