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离京口作
-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云朵轻轻飘,月色微微亮,二更天时从酒醉中醒来,船刚开始出发。回头遥望京口,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记得喝酒时欢歌笑语的场面,不记得上船时的情景。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酒醒后头巾偏斜,扇子坠落,藤床格外细腻,连身子都快挂不住了。一觉醒来,梦中的幽静无人可倾述,此生的飘荡什么时候才能休止呢?家住西南眉山,却经常向东南道别。参考资料:1、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1892、《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56-58 -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cāng)烟合。公子佳人,不记归时节。
二更:又称二鼓,指晚上九时致十一时。孤城:指京口。苍烟:灰蒙蒙的雾气。不记:不记得。巾偏扇坠滕(téng)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xiē)。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巾,指头巾。扇坠:扇子坠落。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所以说“西南”。他这时正任杭州通判,经常来往于镇江、丹阳、常州一带,所以说“东南别”。此句写作者仕宦漂零。参考资料:1、陈明源.常用词牌详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0月:1892、《读点经典》编委会.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凤凰出版社,2012年6月:56-58 -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词中写月色朦胧,云彩轻柔。在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发现自己正在一只刚刚出发的小船上。从船舱中向来路望去,只见一座孤城笼罩在烟雾迷蒙之中,似梦如幻,歌宴的场景仍在目前。如今醉了,头巾歪在一边,扇子掉在船板上,藤床湿腻,仿佛连人也要滚落下去了,真是醉了。忽然记起来,刚才做了个梦。想把梦境说给人听,身边却无人可说。一叶小舟载着自己在迷蒙的江面上漂荡,不知道漂到何时才能止歇。自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这只小船一样,飘飘荡荡,身不由己。何时才能安稳下来呢?何时才能够回到四川老家呢?苏缨评论说,上片最后两句“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呼应下片最后的“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修辞魅力。“歌”与“归”构成一对矛盾,象征着仕进与隐逸;“西南”与“东南”也构成了一对矛盾。这既是写实—因为苏轼是蜀人而游宦江南,故有此语;这也是象征—西南家乡象征归隐,东南游宦象征仕进。四句话,充满了矛盾对立,也含有了表层与深层的多重含义。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21-722页 - 背诵
-
醉落魄·离京口作翻译
-
醉落魄·离京口作赏析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展开这是一首描写思乡情绪的词作。
上片,开篇先交代环境和时间,“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这两句虽然简单但是非常引人入胜,犹如叙述故事一样,短短两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地点、事件和人物,显得格外生动有趣,让人兴致勃勃。接下来,词人开始记述主人公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孤城回望苍烟合”以词人远去的视野为阵阵迷雾中的京口增添了几分神秘、朦胧的色彩,感觉如梦境一般,这也为词人接下来说的忘记了发生过的事情打下伏笔,而“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更是从作者的主观角度衬托出夜里酒宴歌席间,参加宴会的人们是多么尽兴、娱乐,唱歌、饮酒是多么无拘无束,可以毫无顾忌地一直饮酒到让词人“不记归时节”的程度。但是总体来说,上片还是一派酒酣清醒时回顾高朋晚宴的格调,平铺直叙,轻松自然。
下片,开始逆挽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情愁直抒胸臆。“巾偏扇坠滕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这句开始,该是写词人回到住所之后一觉醒来的情景,“滕床滑”并不是说藤制的床太光滑,而是词人酒后睡姿不良,可能身体在床上也是横躺竖卧的一副狼狈样子。这时酒酣宴饮的赏心乐事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词人的落魄和狼狈。这也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用意所在,以表心中的惆怅。这时词人进一步发问,“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词人发问,问得凄凉,本来就是“幽梦无人说”,问这样的问题,又是在对谁发问,等谁解答。这种孤独是彻骨的,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家乡远隔千山万水,已经是仕宦在外,但就是在外做官也不得安定,乡思难耐、孤独寂寥,这些情绪汇集于此,加上和上片词的强烈对比,对读者的冲击力之大,可想而知。
这首词作者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现了他酒醒之后告别京口孤独、寂寞的心情和浓重的思乡之情,全词感情细腻,蕴含着丰富而深沉的人生感慨,个中情感颇为动人心弦。
折叠 -
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冬,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被屡屡外放,此时在杭州已经任满三年。苏轼在杭州任满三年,要转任密州太守,在离开京口的时候做了这首《醉落魄》,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醉落魄·离京口作原文,醉落魄·离京口作翻译,醉落魄·离京口作赏析,醉落魄·离京口作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238.html
诗词类别
苏轼的诗词
- 《江神子·恨别》
- 《是日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
- 《次秦少游韵赠姚安世》
- 《游桓山,会者十人,以`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为韵,得泽字》
- 《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
- 《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 《次前韵寄子由》
- 《新滩阻风》
- 《书刘景文所藏王子敬帖绝句》
- 《陈季常自岐亭见访郡中及旧州诸豪争欲邀致之》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